新闻动态
香港秋拍|明清翰墨撷珍
苏富比古代书画
金秋十月,香港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秋拍即将启幕,隆重呈现一系列明清书法珍品,每幅作品承载文人精神与收藏源流,包括董其昌行楷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、王铎草书《新妇地黄汤》帖、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著录张照、董其昌书法册等,广搜奇珍,识者宝之。
其中亮点董其昌书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行笔流畅,敦实厚重,忠实于原碑笔法,保有金石力度,流传有序,尤为可珍。
王铎 草书王献之《新妇地黄汤》帖
水墨绫本 镜片
253 x 64 cm
估价:1,500,000-3,000,000 港元
本幅局部
释文
新妇服地黄汤来,似减。眠食尚未佳。忧悬不去心。想必及,谢生未还尔。进退不可解,吾尝书问也。款识:子房老父母善书、善诗、善政,三善备矣。犹喜我诗,我书忘其在已也,教以我政或益不能。觉斯。钤印:「王铎之印」、「宗伯学士」
本幅落款
汪楫 行书五律
水墨绫本 立轴
204.5 x 47.9 cm
估价:120,000-320,000 港元
释文
弹琴石壁上,翻翻一仙人。手持白鸾尾,夜扫南山云。鹿饮寒涧下,鱼归清海滨。当时汉武帝,书报桃花春。汪楫。钤印:「汪楫之印」、「悔斋」、「孤蓬自振惊沙坐飞」
本幅局部
作者略传
汪楫,字舟次,号悔斋,安徽休宁人。为人刚直,意气伟然,力学不倦。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,授翰林院检讨,任《明史》编纂官。康熙二十一年作为清朝正使赴琉球册封国王,离开时不受当地按例馈赠,琉球人建「却金亭」纪念。归国之后,撰写《中山沿革志》二卷,论述中山的地理沿革,又《使琉球杂录》四卷,记述所见的琉球风俗,至今仍是研究古代琉球的重要史料。后任河南府知府、福建布政使。著有《悔斋正续集》、《观海集》。
金农 漆书七言诗
水墨纸本 立轴
126.7 x 21.6 cm
估价:300,000-500,000 港元
释文
八月秋光开旅颜,扶笻曳履过松关。主人豪兴称南路,野老诗狂比北山。池影偶然看石径,梧阴随意坐苔斑。枯棋三百知无敌,好听丁丁出竹间。稽留山民金农。钤印:「金吉金印」、「生于丁卯」
(左) 本幅落款
(右) 本幅梁鸿志题跋
题裱褙
(梁鸿志)渡边晨亩先生鉴赏。辛未(1931)春日梁鸿志持赠。钤印:「梁鸿志」
莫是龙 草书五言诗
水墨纸本 立轴
128.7 x 30.1 cm
估价:80,000-150,000 港元
本幅局部
释文
云日荡湖阴,秋山极浦寻。横空开绣壁,隔水映丹林。洞壑仙灵閟,烟荒胜迹沉。奇游在眉睫,何待访幽深。莫云卿书。钤印:「莫云卿印」、「莫氏廷韩」
观沧阁收藏明清书翰
孔贞运 行书《禄养百龄》诗
水墨纸本 镜片
34 x 60.6 cm
估价:120,000-240,000 港元
本幅局部
释文
人生羡禄养,况复百龄稀。萱色当霜茂,棠阴正昼晖。含香兰作署,戏彩锦为衣。申重泛天锡,还看凤诰飞。禄养何所有,兰溪水共酙。母仪原自圣,官守不忘箴。鸣杼开纱缦,称觞理素琴。北堂欢未艾,锦色胜黄金。孔贞运。钤印:「孔贞运印」、「玉横」
题跋
(黄三省)百里奉亲世所有,奉亲百岁人所难。偶尔中州来肺地,翩然南国转眉山。雍雍姑妇联华轴,振振孙曾拥绣鞍。一泒清流承四世,豳民仍祝万斯年。门生黄三省。
鉴藏印
(袁仰周)「仰周所宝」
(观沧阁) 「观沧阁」、「菩萨赏着」
本幅为崇祯间宰相、孔子第六十三代孙孔贞运所书。孔贞运于明末名于时,于文人、政治圈皆有影响,以孔氏后裔身分得以保持「中立派」,不介入党争,时人称「玉横相国」,后因与倪元璐、黄道周、钱谦益等友善,被卷入东林党争而隐退。本幅附其门人黄三省跋诗,黄氏史载甚少,仅知其为陕西富平人,望族之后,于南明任千总,后降清。孔贞运书迹传世极稀见,查公私所藏,除扇面二幅外,本幅为仅见。
作者略传
孔贞运,字开仲,号玉横,池州府建德县人,孔贞时弟,孔子第六十三代孙。万历四十七年榜眼,授翰林院编修。天启五年会试考官,充经筵展书官,纂修两朝实录。崇祯九年入阁,官至首辅。崇祯十七年闻崇祯帝哀诏,恸绝遽卒。諡「文忠」。孔贞运著作等身,学富五车,得御赐「圣裔师儒」。著有《词林会典》《熹宗实录》等。
本幅落款
藏者略传
袁仰周(1871-1935),名绍濂,谱名家濂,字仰周,号莲溪,浙江宁波人。道光年间道员,建「静远仙馆」藏书画数百种。
观沧阁收藏明清书翰
孔贞时 行书《寸草春晖》诗
水墨洒金笺本 镜片
33 x 62.7 cm
估价:120,000-240,000 港元
本幅局部
释文
几年莱彩作初衣,百里春回寸草晖。兰水鸣弦供晚食,玉峰朝爽映慈围。潘舆岂必居闲好,毛檄定教奉使违。闻道麻姑秋酿熟,官厨添馔紫芝肥。孔贞时。钤印:「孔贞时印」、「中甫」
鉴藏印
(袁仰周)「仰周所宝」
(观沧阁) 「观沧阁」、「菩萨赏著」
本幅为孔贞运弟孔贞时所书,内文与前幅其弟孔贞运相类,皆为孝母百龄诗。查孔氏一门福泽,其祖父孔弘玠德于邻里,高龄获授「寿官」,其祖母亦有鹤龄,父孔闻敕享耆八十余。孔贞时传世墨迹极稀,据晚明文学巨擘姚希梦《祭孔泰华泰史文》云:「文誉翱翔,才藻芳菲;国门之悬,纸贵南畿」,可知孔贞时之作于当时即一字千金,查公私所藏,此为仅见。
作者略传
孔贞时,字中甫,号泰华,池州府建德县人,孔闻敕子,孔贞运兄,孔子第六十三代孙。万历四十一年进士,与弟编纂六曹章奏,有足兵足饷诸议,时皆服其精当。明光宗、明熹宗相继即位,一时诏令表册諡议之文,政府多委之贞时,以积劳成疾卒。著有《在鲁斋文集》。
本幅落款
亚洲私人收藏明清书法
张照 行楷临《九成宫醴泉铭》
水墨纸本 二十二开册
13.5 x 7.8 cm (22)
估价:350,000-700,000 港元
署签
(刻于册首,永璥)张得天临九成宫。钤印:「钦训堂藏」
释文
行楷临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文略,不录)。乾隆初元(1736)春二月张照临。钤印:「张照私印」、「得天」
本幅落款
鉴藏印
(爱新觉罗∙永璥)「钦训堂书画印」
(邵松年)「松年所藏」
著录
邵松年著,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,卷十二,光绪二十九年刻,页二十三。
左右滑动查看细节
本册为乾隆朝书法家张照,缩临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晚年钜作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。此册原为康熙朝废太子、理密亲王允礽之孙、辅国公永璥所属「钦训堂」旧藏,后辗转流传至光绪年间收藏家、翰林院编修邵松年之手,其成册、装裱形式、临摹风格与所钤印鉴均见于其所着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卷十二—〈张天瓶缩临醴泉铭册〉中。此作书于乾隆元年二月,是年张照四十岁,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。张照少年得志,又曾居庙堂高位,历经宦海浮沉,此册即出于仕途中挫,沉潜养气期间,当时心境更趋于平淡闲静。由书法来看,行笔严谨稳重,对于九成宫之临摹也有精确的掌握,堪称书法迈入成熟期的写照。
亚洲私人收藏明清书法
董其昌 行书临《兰亭序》
水墨纸本 十六开册
16.5 x 10.1 cm (16)
估价:600,000-1,200,000 港元
释文
(行书《兰亭序》,文略,不录)。乙巳(1605)夏日临,其昌。钤印:「董其昌印」
本幅局部
题跋
邵松年题七段,文略。
著录
邵松年著,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,(卷五),光绪二十九年印本,页卅一。
左右滑动查看细节
本幅董其昌临兰亭写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,时年五十一岁,时任翰林院侍讲官差湖广学政(万历三十二年始)。董其昌一生临过褚摹、唐摹、定武、颖上等诸本兰亭,对兰亭之美深有体悟。他曾谓:「兰亭非不正,其纵宕用笔处,无迹可寻,若形模相似,转去转远。」清末藏于古虞邵伯英松年家,自光绪九年(1883)得此后,至二十二年(1896)共跋七次,可见其宝爱。此外,并详载于二十九年(1903)的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石印本中。邵氏庋藏的兰亭,多达十数种,此件是邵氏认为最得兰亭笔法的作品之一(另件为张照书),并赞其无一笔不合兰亭之笔法,又无一字拘束于兰亭之规,实能得兰亭之神韵。
董其昌 行楷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水墨纸本 手卷
26 x 191.7 cm
估价:2,000,000-4,000,000 港元
释文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。沙门玄奘奉诏译。观自在菩萨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舍利子。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。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心无罣碍。无罣碍故。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梦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。般若波罗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无上咒。是无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。揭谛揭谛。般罗揭谛。般罗僧揭谛。菩提莎婆呵。般若多心经。
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。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。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。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。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敕润色。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之。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。武骑尉朱静藏镌字。明礼部尚书董其昌临,天启五年(1625)七月朔日识。钤印:「宗伯学士」、「董氏玄宰」
本幅局部
大观察云来亲家虽拮据,王事日夕不遑,而般若种子甚深,愿力坚固,应以宰官得渡者形其人耶。故为临古榻唐碑寄之,转颂如一大藏经也。丙寅(1626)其昌重题。
本幅局部
此卷临写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之后玄奘所译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行笔流畅,敦实厚重,较忠实于原碑的笔法,笔划保留有临碑特有的力度。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为书史名碑,历代研习王羲之书法者无不对此碑倾力而为。该碑文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二年(648)为玄奘法师所译佛经撰写序文,并包含太子李治的序记。弘福寺和尚怀仁于咸亨三年(672)汇集王羲之的字,勒石成碑,故又称《怀仁集王书圣教序》。碑文除序文和序记外,还有唐太宗父子对玄奘谢表的两个答书和玄奘所译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碑文内容推崇佛教,赞扬玄奘西行取经译经的功绩及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。
本幅局部
董其昌喜爱抄经,《心经》尤是,经年累月抄写不辍。文献着录中董其昌书写的《心经》多为楷书册页,如此卷临碑行楷《心经》手卷难得一见。董其昌的书法主要自帖学而来,取法晋唐的传统,融会贯通。同时,他作为鉴藏家遍览当时的法书名画,对于碑学的考究和研习也非常注重。董其昌曾寓目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的宋拓本(陕西省博物馆藏),并题之,所言之辞反映了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刻认识。对董其昌而言,此碑是除阁帖之外,尤为重视的王羲之书法范本。
本幅局部
此卷落款为「明礼部尚书董其昌临,天启五年(1625)七月朔日识。」董其昌时年七十一岁,此年一月赴南京任礼部尚书。次年董其昌又补写题跋于后,阐明为「大观察云来亲家」临。据《董其昌系年》所载,天启五年和六年,董其昌抄写有多种《心经》,均为楷书册页。此卷后附沈荃、韩崇及黄均跋。据藏印可知清初曾为王鸿绪所藏,后归潘奕隽之「三松堂」。
下一篇:没有了